國內鮮有藥企主動對藥品不良反應進行修改,大多數是因為出現各種問題了或者輿論監督,國家監管部門要求企業修改。
“我一直吃高血壓藥,不知為什么這幾天血壓就是降不下來,是不是藥有問題?”近日,張大爺突然懷疑降壓藥,他翻出說明書,想找找原因,上面的【禁忌】、【不良反應】項目為“尚不明確”,藥代動力學欄也是無。
張大爺同事吃的藥說明書上卻密密麻麻寫著各種不良反應、與其他藥物作用反應等詳細情況。同為高血壓藥,兩張說明書截然不同,張大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服用該藥近10年,一直沒注意這個區別。
翻開一些藥物的說明書會發現,類似張大爺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31日,近10年間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159個關于修訂藥品說明書的公告,涉及807個藥品,化藥544個,中成藥244個,其中有679個藥品修訂了不良反應。
藥品說明書是藥監部門審核批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應當包含并詳細注明不良反應信息,并要求藥品生產企業根據藥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況及時修改說明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可以根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藥品再評價結果要求藥品生產企業修改說明書。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整理中鮮有發現藥企主動修改藥品說明書,都是國家職能部門要求后才修改。
“國外企業會主動修訂,因為企業不想因新的不良反應引起訴訟。中國有數萬個藥品批文,很多藥品沒有做臨床試驗,在不良反應、禁忌方面不詳。”7月31日,鼎臣醫藥咨詢創始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未來化藥、中藥注射液可能不是修訂問題,而是補充臨床評價、臨床試驗完整數據。
807個藥品修訂說明書
規格與用法用量關聯性不強、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核心要素標示不充分等許多中成藥說明書存在信息不規范、不完整的問題,給患者和醫師造成困惑,尤其是不良反應、禁忌等對用藥指導起著關鍵作用,為此及時修改藥品說明書很有必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國家藥監局以及原食藥監總局信息整理發現,從2008-2018年7月31日,共發布159個修訂藥品說明書的公告,涉及807個藥品。
在807個藥品中,化藥544個,占比67.41%,中成藥244個,占比30.24%,剩下的生物制品19個,占比2.35%。其中,679個藥品涉及不良反應項修訂,中成藥149個,中成藥中注射劑75個。
自2015年開始,中藥尤其是中藥注射液的說明書修改數量逐年增加。如2018年以來共計發布了23個批次75個藥品,其中中成藥12個批次54個藥品,化藥10個批次20個藥品。
如2018年3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對止痛藥“通滯蘇潤江”膠囊、片劑的藥品說明書修訂規定:孕婦、哺乳期和經期婦女禁用,女性在停藥后數周內不得妊娠,備孕女性慎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發現,通滯蘇潤江膠囊每粒含秋水仙堿約14μg。“通滯蘇潤江膠囊”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5~7粒,一日2次。按每日最大劑量計算,等于每日服用秋水仙堿0.2mg。
秋水仙堿具有骨髓抑制等毒性,超劑量攝入會導致多系統功能損害,死亡率較高。因此,通滯蘇潤江膠囊不要超適應癥、超劑量,不宜長期連續用藥,用藥期間應定期進行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
2017年7月5日,因存在致殘等嚴重不良反應,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修訂全身用氟喹諾酮類藥品說明書的公告(2017年第79號)》,對“全身用氟喹諾酮類藥品”說明書增加黑框警告:嚴重不良反應,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斷裂,周圍神經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和重癥肌無力加劇,并修訂【適應癥】、【不良反應】、【注意事項】。
同時,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全身用氟喹諾酮類藥品在【注意事項】里逐一對應說明。如:使用氟喹諾酮類藥品,已有報告在同一患者的身體不同器官系統同時發生致殘和潛在的不可逆轉的嚴重不良反應。此類藥品批文超過3000個,涉及上千藥企。
藥品說明書是藥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其功能是向患者介紹藥品特性,是指導臨床醫生正確選擇用藥和患者自我藥療的主要依據,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核批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而之所以修訂說明書,國家食藥監總局解釋,由于藥品在上市前的安全性研究中存在客觀局限性,藥品上市前臨床研究中,受到許多客觀因素限制,如病例少、研究時間短、試驗對象年齡范圍窄、用藥條件控制較嚴等。因此,藥品不良反應存在時滯現象,藥品說明書的修改是動態的、不斷完善的。
不過,目前國內鮮有藥企主動對藥品不良反應修改,大多數是因為出現各種問題或者輿論監督,國家監管部門要求企業修改。
如2017年底的匹多莫德,因為輿論持續發酵,存在兒童濫用,引發對免疫系統破壞等因素,原國家食藥監部門于2018年3月要求匹多莫德生產企業修改說明書。
《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統計,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約7000名兒童死亡。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成人的4倍,兒童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造成的藥物性損害更嚴重。
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當初很多藥品審批時沒有做臨床試驗,所有的一切實驗數據都必須重新做。“很多企業不主動修訂,是因為會增加成本,此前沒有數據的重新做BE試驗等,目前一個BE試驗價格在800萬-1000萬元。”
一位接近國家藥監局的人士指出,我國藥品注冊中原來很多地標升國標的藥品在轉化評價中,質量安全性與再評價工作都滯后或缺失,導致上市銷售的很多藥品說明上的【禁忌】、【不良反應】項目為“尚不明確”,尤其是中成藥。
“隨著用藥監測網絡完善,不良反應反饋系統不斷完善。”上述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重災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看,從2015年國家啟動一致性評價工作后,藥品說明書修訂數量增多,尤其是中藥注射液在內的中成藥修改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44個修改說明書中涉及95個中藥注射液,其中就有75個是因為不良反應而修改,不良反應占總問題的81.5%。
如7月1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修訂血塞通注射劑和血栓通注射劑說明書的公告》,對血塞通注射劑〔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凍干)〕和血栓通注射劑〔血栓通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增加警示語,并對【禁忌】和【注意事項】項進行修訂。明確兒童禁用,并應在有搶救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
根據最新數據,在2017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成藥產品Top20榜單上,注射用血栓通(凍干)與注射用血塞通(凍干)以73.4億元、56.6億元的銷售額分列第一、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新版醫保目錄限制26個中藥注射劑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血塞通注射劑、血栓通注射劑在列。
此前,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用藥安全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藥劑科原副主任張曉樂指出,中成藥把中藥飲片做成一定劑型,不用煎煮,很多中成藥都是非處方藥,患者可以去藥店直接購買使用。但中藥說明書僅區區幾百字,一些涉及用藥安全的項下寫著“尚不明確”“不詳”。
“這樣的說明書不僅不方便患者用藥,也給用藥安全帶來隱患;同時,藥師要指導患者用藥,需要去查文獻、技術標準才能搞清這些藥能不能給孕婦、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張曉樂說。
在史立臣看來,未來藥品說明書修改的重點是包括中藥注射液在內的中成藥,尤其是一些用量大、適應癥廣而禁忌、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或“尚無”的產品。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于包括中藥注射液在內的藥品,應該根據最新學術水平,從藥理學、藥劑學、臨床醫學、藥物流行病學、藥物經濟學及藥物政策等方面,對已批準上市的藥品在人群中的療效(有效性)、不良反應(安全性)、用藥方案、穩定性等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用藥原則作出科學評議,并提供有說服力的臨床追蹤數據。
另外,部分中成藥規格與用法用量關聯性不強,也給患者和醫生造成困惑。此前上海中醫藥大學課題組對60194個中藥制劑文號規格的描述統計,近90%的中藥文號在說明書“規格”項下沒有標示單劑量藥品的含藥量,而是以重量、裝量等來標示規格。
據了解,原國家食藥監總局亦發布《中成藥規格表述技術指導原則》,對中成藥說明書作出規范,如連花清瘟顆粒,依據《原則》,其規格應表述為每1g相當于飲片××g。
彼時,有媒體對《原則》解讀為至少90%的中成藥須修改說明書。就此,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品化妝品注冊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監管部門考慮到企業成本,目前不會強制規范,鼓勵企業依據自身情況有計劃地、自主地規范。”
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上述《原則》沒有強制執行時間表。有報道稱,如果企業幾年都不愿自覺規范,監管部門將通過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責任落實、藥品再注冊等措施形成倒逼態勢。(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