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具有獨特優勢,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我國中醫藥領域喜事連連,如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中醫藥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行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等,中醫藥備受關注,百姓期待中醫藥能夠助推健康中國的實現。
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具有獨特優勢,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民族的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然而,中國傳統醫學目前的狀況卻不容樂觀,特色與優勢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人才匱乏、理論和技術創新不足等,特別是法治建設相對滯后,缺乏體現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專門法律,制約了中醫藥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當代中國有責任傳承中醫藥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傳統醫學的潛在價值。為解決中醫藥領域的現實問題,中醫藥法(草案)堅持扶持與規范并重,強化政策支持,規定了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醫師和診所準入、中藥管理、人才培養等制度。一旦草案獲得立法表決通過,將標志著第一部關于中醫藥的國家法律誕生,可以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帶來重大利好。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時強調,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這是中醫藥事業難得的發展機遇。借此東風,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應勇擔重任,堅持中西醫并重,突出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在深入推進醫改中發揮更大作用,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提升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在發展中服務人民,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來源:中藥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