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衛健委會同相關部門起草的《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民營醫療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26條)向外界公布,有機會讓業界提前一覽四川民營醫療大放開的尺度和細節。《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亮點解讀。
平等發展!民營醫療的定心丸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四川民營醫療26條制定的政策背景,“為深入貫徹領導人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
領導人也曾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明確表示, “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并提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6個方面政策舉措。在這一背景下,四川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
需要說明的是,正如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教授和一些民營企業家聊天后的感嘆:“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在各行各業都同樣存在”。可見民營醫療是民營經濟發展大棋局的一部分,民營醫療發展離不開整個民營經濟大環境的改善。
宋冬雷教授還坦言,不少朋友替他擔心全力以赴投入民營醫療,萬一政策變了怎么辦。如今領導人的座談會精神可以說給民營醫療界吃下了一個定心丸: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和2018年7月上海市的健康服務業50條相比,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是以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名義下發,四川民營醫療26條是以四川省衛健委的名義制定,不過四川的26條直指民營醫療,因此對于民營醫療的利好可謂更為精準。
公立床位過多的地區,新增床位全部留給民營!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床位過快發展幾乎對民營醫療構成碾壓勢頭,一些三甲公立醫院動輒新增床位1000-3000張,而且連特需都在擴張。一位《看醫界》訓練營四川學員就感嘆,之前他看好當地的婦產高端市場缺口,發展的還不錯,結果這幾年遭到當地大型公立醫院婦產科新增特需的狙擊,壓力山大。
如今政策即將出爐: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總數超過6張且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超過4.5張的市(州),原則上新設醫療機構和新增床位數空間全部預留給民營醫療機構(新設行政區劃除外)。
也就是說,真正管住公立醫院規模化擴張的政策正呼之欲出。
頂級醫生、技術下沉!醫療技術備案制來了
四川民營醫療26條提出,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前提下,取消技術準入對機構等級要求,重點審核醫師執業資質和能力。
這一條該怎么解讀呢?事實上,據《看醫界》了解,這是在等級醫院制度下,廣大民營醫療、基層醫療的痛點。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業明確提出 “完善醫療技術備案制度,淡化醫療機構的等級要求,重點審核醫師執業資質和能力。”
在等級醫院制度和醫療技術準入掛鉤的大背景下,之前一些復雜手術及新技術不允許在等級較低的基層醫院開展。如今政策放開,三級醫院醫生到基層醫院開展復雜的三四級手術,只要醫生有技術水平,醫療機構的配套設施等到位,就可以開展了。
對于社會辦醫來說可以說這一條改革更是相當重要,因為根據等級醫院評審,規模較小的私立醫院往往等級較低,不少地方甚至絕大多數私立醫療機構沒有參加等級醫院評審,因此此次新政將促進頂級醫生、頂級技術的下沉,對基層醫院、社會辦醫均構成重大利好。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政策將不僅僅惠及上海、四川,或將很快在全國推廣。
此外新政還把民營醫療機構納入衛生適宜醫療技術推廣應用范圍,指導民營醫療機構提供符合自身能力的醫療技術服務。鼓勵在具備相應資質的民營醫療機構開展適宜醫療技術。
民營醫院規模化發展機遇來了!
四川民營醫療26條提出,取消民營醫療機構規劃限制,資本投資民營醫療機構的類別、經營性質、床位數等由投資主體自主決定。當然還是有鼓勵方向的: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向高端化、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
在醫院方面,允許三級民營醫療機構通過增加執業地點方式設置延伸機構,但執業地址不超過3個。這將意味著三級民營醫院可以開設三個延伸機構(門診部、分院)。
并按照不低于40%的比例為民營醫療機構預留大型醫療設備規劃空間,優先支持三級醫療機構配置乙類大型醫療設備,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區實施民營醫療配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告知承諾制。
在診所方面,支持成都市開展連鎖診所審批試點,對設置3家以上連鎖診所并達到標準化、規范化執業和管理的,其新申辦連鎖診所僅做形式審查并限時辦結。診所診療科目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設置,科目設置不超過4個;實施中醫診所備案制。支持有實力的社會辦中醫診所和門診部(中醫館、國醫堂)等機構做大做強,鼓勵跨地區連鎖經營,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據《看醫界》了解,四川成都在放開診所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全國多地醫生扎堆成都開診所,如今的新政出臺后,將對成都診所、尤其是連鎖診所構成進一步利好。
冠名“四川”民營醫院來了!
前不久,《看醫界》報道了全國首家三級泌尿外科醫院--四川省泌尿外科醫院落戶成都的消息,值得關注的是,該院以四川省冠名,而且是一家三級民營醫院,這在全國可謂鳳毛菱角。
如今四川民營醫療26條明確提出,允許三級醫院冠名“四川”,支持民營醫療機構建設成為高水平、國際化、特色化的區域醫療中心。
并建立民營醫療機構等級評審綠色通道,符合等級評審條件的可直接開展評審,無需進行級別變更。加快推進民營醫療機構創建等級,加快推進民營醫療機構創建等級,加快引進高層次醫學人才,加快推進重點專科建設,支持民營醫療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符合條件的民營醫療機構納入省級財政補助范圍。
新政還明確提出,力爭到2022年,三級民營醫院數量增加100%以上,三級甲等達到3家以上,三級乙等達到5家以上,民營醫療服務量達到30%以上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四川將涌一批現高水平的民營三級醫院。
嚴禁公立醫院限制醫生多點執業
在解放醫生、支持民營醫療人才建設方面,四川民營醫療26條明確提出完善人力資源共享機制。就是共享醫生。
新政提出,實行醫師執業區域注冊,醫師個人以合同(協議)為依據,可在多個機構執業,促進醫師有序流動和多機構執業。嚴禁公立醫院以任何不當名義和理由,限制醫生多機構執業。
并要求公立醫院依據勞動人事合同對兼職醫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管理,并明確提出,允許公立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兼職或離崗創新創業,公立醫院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領導班子成員)離崗領辦創辦民營醫療機構開展創新工作,可在3年內保留原有人事關系。
這與上海健康服務業50條“規定對經同意離崗的,可在3年內保留醫院原有人事關系”可謂基本一致。對此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向《看醫界》表示,醫生是最為關鍵的醫療資源。引入當下很熱門的“共享”概念,實行醫生就業的雙軌制,能夠讓多點執業政策真正落地。3年內保留原有人事關系這等于是解除了醫生下海試水的后顧之憂。我們說“醫生不流動,醫改難成功”,而當醫生能夠流動起來以后,一方面利好社會辦醫,另一方面就能形成醫生技術勞務的市場價格。
此外,四川民營醫療26條還提出,支持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共同建立醫學博士站、碩士站,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有一批民營醫院成為教學醫院,真正成為醫教研并進的平臺。(來源:看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