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底“289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最后期限越來越近,近期關于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的各項優惠政策頻頻發布,一些企業借機以“通過一致性評價”作為賣點進行營銷,狂收保證金,提高任務量,藥圈對此議論紛紛,喜憂參半。有消息披露,一些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的省代保證金已經炒到2000萬~3000萬元,仍被代理商瘋搶。
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前景就一片光明嗎?在醫藥環境尚不完全成熟,原研藥、仿制藥競爭格局配套措施還沒有切實落實之前,過度消費“通過一致性評價”概念,顯然極不冷靜。即便通過了一致性評價,產品營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價格因素和醫療機構門檻問題將是關鍵。
價格博弈激烈
價格將是醫保支付方、藥品采購方和生產企業之間博弈最激烈的戰場。仿制藥通過一致性評價,動輒花費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這些都要列入藥品成本核算。加上居高不下的銷售成本,生產企業當然希望制定較高價格贏得足夠利潤。而醫保支付方“基金池”捉襟見肘,試圖通過壓價換得質優價廉的支付費用,雙方在價格制定方面似乎格格不入。
“以量換價”似乎解決了這個矛盾。以60%~70%的市場占有率作為交換條件,要求降價幅度達到50%。以量換價、帶量采購,生產企業是否欣然接受?埋下的隱患是企業不得不周全斟酌的:降價后會形成“全國最低價”參照,其他省份招標平臺價格動態管理一定會參照執行,能否實現預計的市場占有率還是未知數。
不同的產品屬性會有不同的市場反應。敢于應價,多是上市時間久的基藥產品,此類產品批文眾多,價格已被多次壓低,本來在等級醫院就沒有多少份額,主要市場集中在第二、三終端,借此機會可以翻身一搏。而對于那些原研藥剛過專利保護期的仿制藥,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占有率、原研藥依然占據絕大多數銷售份額、市場前景依然廣闊的產品來說,降價一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那么,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看,70%的市場份額一定可以換來市場規模的增長嗎?醫療機構有使用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的意愿嗎?對醫療機構而言,醫??刭M、30%藥占比是一個緊箍咒,藥占比超標不但影響“一把手”的仕途,更重要的是,將面臨醫保支付的延遲和懲罰。對于靠醫保資金填補營業收入的醫療機構而言,這不啻于當頭棒喝。
從院方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更換一致性評價產品”的問題:假如原研藥A價格每盒30元,通過一致性評價的B藥定價為每盒20元,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C藥經過多輪招標掛網,定價為每盒5元。目前,醫院內已經有A和C藥,即便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不受“一品雙規”的限制,主管藥品引進的院方領導會輕易引進B藥這個價位的產品嗎?或者會輕易踢出A或C產品,給B產品“騰籠換鳥”嗎?踢出A藥,不敢確保診療質量,踢出C藥,藥占比超標,左右為難。
市場反饋難料
醫療機構在“藥占比”管理模式下,價格是永遠的痛?!八幷急取焙帽茸屷t院踩住剎車,通過“帶量采購”“確保使用”又要讓醫院猛踏油門。既踩剎車,又踏油門,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這種似曾相識的情景,不禁讓筆者聯想起“520基藥”執行初期的紅紅火火,乃至瘋狂:要求基層醫療機構100%使用基藥,三級醫院基藥使用量也需達到50%,后期由于種種原因,基藥市場偃旗息鼓,行政初衷和市場結果的抗衡,往往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臨床醫生有使用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的意愿嗎?隨著打擊輔助用藥、嚴控不合理用藥政策推進,外企口服類產品銷售額激增,有數據顯示,位列2017年用藥市場銷售額TOP20前兩位的藥品分別是外企生產的“阿托伐他汀鈣片”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為什么原研藥的市場份額不斷增長?是因為銷售費用嗎?顯然不是!
以“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為例,原研藥波立維專利到期6年來,其市場份額由高峰期的75%逐年下降,但仍接近60%。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氯吡格雷”并沒有占到多少便宜。筆者走訪臨床醫生問起“為什么不選擇更便宜、實惠的仿制藥”時,醫生的回答是:“患者為了搭心臟支架已經花了好幾萬元,后續治療為了保證療效,絕對不能心疼錢。而且很多患者點名要開波立維,誰也不能保證替換仿制藥后會得到相同的療效。最貴的手術加最好的藥品,這種選擇不容易引發醫患糾紛?!?br/>
同樣的道理,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價格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療效處于類似卻有差異的不同境遇,僅僅靠一紙政令就可以改變醫生處方習慣,市場反饋恐怕沒有那么樂觀。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一致性評價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落實的。中國臺灣地區用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替代原研藥經歷了10年時間。我們需要客觀冷靜地看待這項艱苦卓絕的宏偉事業,腳踏實地地完成工藝改造、配套措施實施、營銷模式重塑的每一步。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制藥行業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來源: 醫藥經濟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