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商務局官微傳出消息:經浙江醫藥堅持抗辯,相關精細化工、原料藥和制劑出口產品最終被排除在34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的清單外。
簡單說,就是前述所涉產品全部豁免加征關稅。據悉,在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自美國在7月初發布了針對中國的首批進口商品擬加征關稅的清單后,包括浙江醫藥在內的不少藥企發現,精細化工原料藥和制劑幾乎全包括在清單內。為此,浙江醫藥等相關企業立刻組織力量積極參加了美國的聽證會。通過公眾評議程序,最新消息是美方將相關產品全部豁免關稅。記者注意到,敏感的資本市場已有反應,維生素概念盤中拉升,至今日收盤,浙江醫藥漲6.25%。
從被動轉向主動
事實上,這場較量早已悄然登場。早在今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公布了對華課稅商品清單,包含醫藥商品122項(藥用化學物質32項,藥品或生物制品38項,醫療器械52項)。僅被精準點名的醫藥輔酶Q10、氟哌利多兩種藥品就波及108家藥企。
消息甫出,引起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相關企業迅速調動資源,聘請美國律師,準備聽證材料,積極在爭取國際市場的空間。美國經過征求意見和舉行公開聽證會后,又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最終同意把從中國進口的所有藥品從301征稅目錄中刪除,包括最關鍵的原料藥和制劑產品。據了解,今年4月聯亞藥業也收到美方發出的關稅警告,其中就包括由中國進入美國的避孕藥和相關藥物制劑。經過多方斡旋,作為唯一參加USTR聽證會的中國制劑藥企,聯亞藥業功不可沒。
這里想說的是,隨著中國制藥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未來國際貿易爭端這既不是第一次,更不會是最后一次,且未來這種摩擦可能會越來越多。透過表象,從這場貿易爭端中,或許可以讀出不一樣的信息:以浙江醫藥、聯亞藥業為代表的出口型藥企能取得關稅豁免,有幾點值得關注:一是反映迅速;二是開始運用美式邏輯和思維方式解決貿易爭端;三是抓住美國對華征稅的根源,用詳盡的證據證明了其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四是熟悉美國聽證會流程特點。更深層次來講,這是不是代表著中國原料藥及制劑行業已在國際市場由被動發展逐漸向主動謀發展的方向轉變。
貿易不確定性增加
最近,原料藥身處輿論漩渦,撲爾敏等原料藥價格瘋漲數十倍引起各方關注,未來醫藥類國際貿易究竟會何去何從?
記者從中國醫保商會發布的數據獲悉,2017年中國原料藥商品進出口貿易達3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4%。這是在經過兩年的調整后重現較快增長的局面。不過,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下,今年確實對部分原料藥增加了不確定性。
據統計,就原料藥出口來說,2017年呈現出量價齊升的局面。出口數量達到896.15萬噸,繼續創出歷史新高,同比增長8.33%;出口均價觸底反彈,同比上漲4.96%,相較前一年價格有所修復;在二者的疊加作用下,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3.71%,達到291.17億美元。
有專家分析稱,在整體形勢向好的環境下,2017年大部分原料藥細分類別出口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大宗原料藥如維生素類、氨基酸類、氨基糖苷類、解熱鎮痛類等出口額同比增長率達到兩位數。維生素類一枝獨秀,出口額同比增長46%,出口數量和均價分別同比增長14%和28%,包括VA、VB1、VC、VD等具體品種出口均增長了40%以上;氨基酸類原料藥中的蘇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等具體品種出口額同比增幅也在40%以上;氨基糖苷類原料藥中鏈霉素出口額實現了83%的增長,而慶大霉素出口額則出現了3%的減少;解熱鎮痛類原料藥主要出口品種撲熱息痛、布洛芬、安乃近等也有5%~14%的同比增幅。青霉素類、激素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等大宗原料藥品類出口同比增幅較小,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中美醫藥產業高度依存?!睂τ诿绹蠓鶞p少征稅目錄中的醫藥類產品,有分析人士指出,根源在于中美醫藥產業的高度相關性。
創新拴住利潤牛
無論是關稅風波,還是價格壟斷,抑或是環保重壓等,原料藥行業不再平靜。然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原料藥出口國,轉型是有陣痛的,關鍵是經歷洗牌后的原料藥行業如何盡快提振起來?
長期以來,我國原料藥的出口接近世界原料藥市場份額的20%左右,主要以大宗原料藥為主,在維生素C、青霉素鉀鹽、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方面占絕對優勢,在60多個品種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未來競爭優勢在哪里?重點在不斷創新,生產線需要技術創新來改變傳統的全產業鏈模式,在生產環節積極進行設備改造與更新,同時在研發環節發力。
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榮譽會長于明德的話說,“中國制藥轉型升級人要請進來,產品走出去,資本走出去。”他強調創新的必要性,“如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標準的創新同樣重要,生物酶法代替化學合成,管道化反應代替間歇式釜罐,大孔樹脂分離純化在線控制技術——氨芐頭孢、阿莫西林等都是成功案例。創新是根本。”
從這個角度講,石藥集團是從原料藥轉型創新藥的典范。石藥的抗生素、維生素、咖啡因在細分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公司在原料藥領域采取的策略是聚焦優勢產品,僅保留少數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的品種,做到世界領先。發展重心則轉向制劑領域,原料藥板塊只占營業收入的20%,創新藥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
代表中國原料藥發展方向的浙江臺州也在調整產業結構。華海就是在特色原料藥產業化的基礎上,利用國際合作平臺及國際主要原研藥專利保護集中到期的契機,將產業鏈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劑領域延伸。專家稱,“加強創新投入可促企業獲得增量的利潤空間,如不斷開發特色原料藥,加大對利潤高、規模小的小品種藥物的研發生產,如抗腫瘤藥物、前列腺藥物及某些激素藥物,這些特色原料藥將是今后原料藥行業的利潤空間所在。”(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