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的這個夏天過得真不消停,一個只占GDP3%的行業,恨不得占了新聞的30%。如果說電影還只是讓大家對醫藥公司有點看法,接下來的降壓藥“雜質門”就讓大家有點緊張,直到上周末疫苗案讓全民都怒了!
作為一個工齡二十多年的老醫藥人,老實講中國醫藥行業這幾年的道路是正確的:政府鼓勵新藥創新的同時推進仿制藥質量升級,無論是藥品審評、監管和應用管理方面,這屆藥監總局都干了很多實事,中國醫藥行業的質量和能力在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雷被爆,為什么群眾意見仍然很大?我個人的猜測是醫藥行業過去欠賬太多,醫患藥各方的利益訴求不太一致,醫藥的生產研發和流通又需要時間來摸索。再加上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力太強大,群眾對醫療體制的一些意見很容易被導向給盈利的企業,所以給大眾的錯覺是醫藥行業問題似乎越來越多。
醫藥行業不僅是朝陽產業,也是戰略產業。關系到14億人生命健康的事,做好是唯一的選項。盡管最近密集發生了這些問題,但我仍然堅信中國醫藥行業會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藥品質量和用藥安全會有顯著改善。從這個角度講,這些麻煩事都會變成好事。藥神電影對公眾普及的醫藥知識,比藥企過去30年做的加一塊還有用;疫苗事件也會推動疫苗產業進一步改革,只要政府真正重視,愿意刮骨療毒重建公信力。
大方向如此,行業人士可能更關心這些事件近期對醫藥行業會有什么影響。
藥神肯定會進一步促進抗癌藥等新特藥價格進一步下降,而且今年降幅也許比去年醫保國家談判更大。從CNDA最近密集文件和會議來看,對新藥上市的加快會超預期,你理解成政府千萬百計推著新藥來上市也行。醫藥分開還會繼續落實,處方藥外流明年能看到實質性的進展,甚至還有平行進口和跨境電商等以前不敢想的辦法落地,目的都是解決新藥的可及性和降低藥費負擔。
疫苗事件無疑給中國疫苗的生產和流通敲響警鐘,預計接下來會有很嚴格的生產大檢查,如更頻繁的飛檢和效價抽檢。短期內疫苗的供應會趨緊甚至漲價,畢竟質量提高也需要金錢做后盾的。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影響,預期政府對藥品質量的標準會繼續從嚴,一致性評價仍然會按期完成。對安全性有風險的品種如中藥注射劑會更嚴厲,新藥紛紛進醫保后必然擠占輔助用藥的醫保額度,讓后者加快淘汰。藥品從兩票制向一票制的過渡也許會加快,屆時估計國內藥企的數量也減少過半,剩下的大藥企研發和質控能力更強,一票制的分銷也不成問題。
我這么預判是有依據的,參考過去白酒塑化劑,牛奶三聚氰胺等事件,只要問題是行業共性而且行業本身趨勢向好,事件之后行業會較快恢復。并且是行業領軍公司進一步發展,受損的是行業中小公司,因為小公司更不受用戶信任了。
促進新藥上市和嚴格管理藥品質量的另一個結果就是部分綜合實力偏弱的國內藥企被淘汰,尤其是當年地標賺國標過程中蒙混過關的。一批風投推動以研發為導向的藥企崛起,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呈現以恒瑞、正大天晴、石藥、華東醫藥等實力傳統藥企,跨國藥企和以百濟神州、信達、歌禮和康希諾這批新創藥企三足鼎立的局面。無論哪些公司上位,能勝出的一定是有重磅新藥、仿制藥品質優秀、綜合營銷體系強的公司,對政府和患者都是好消息。
如果真是這個趨勢,醫藥行業該怎么應對呢?
我簡單總結成三個詞:講政治,講學術,講價錢。
中國醫療體制是強勢政策導向,醫藥行業理解并配合政府在醫療的頂層設計非常關鍵,例如理解降關稅和增值稅的目的,順應一致性評價的大方向,加強營銷擴面下沉以配合分級診療推進等等。不能一味從企業利益出發,照搬過去或者國外的策略,簡單的辦法就是多看看新聞聯播。
講學術很好理解,醫藥營銷將從關系導向變為學術導向,從給醫生利益變成幫助醫生提高獲得合法利益的能力。沒有學術的藥企不僅做不好產品,可能連醫院的門都進不去。
在以上兩個講之后,醫保主導的政府談判,招標集采和醫院進藥仍然會要求藥品降價,藥企不僅要做好持續降價準備,同時要做更多的藥物經濟學研究來論證自家產品的成本效益比。同時還要降低營銷費用占比,采用數字營銷等低成本營銷模式。
過去三十年醫藥行業也經歷了很多波折,尤其是這三年的變化可圈可點。在痛恨行業害群之馬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抹殺行業的積極變化。臺風固然會影響幾天生活,但也會帶來充沛的雨水,讓莊稼可以盡情生長。(來源: 藥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