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醫保目錄順利完成,各地政策落實到位,部分新增品種銷量增長初步顯現。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下,對于部分新增品種而言,進入醫保后市場又有哪些變化。
新版醫保目錄相繼落地
據統計,2017年醫保目錄新增339個品種,其中西藥133個品種,中成藥206個品種,此外149個品種新增劑型。新增品種及劑型主要集中在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腫瘤等慢病和重大疾病藥物。
截止2018年3月底,共有11個省份公布了本省的2017版醫保目錄,剩余20個省份中,19個省份已公布執行2017版國家醫保目錄,僅有山西省只公布了醫保整合和調整工作方案。目前全國共有31個省市自治區發文將36個談判品種納入醫保乙類管理,其中江蘇、廣東、吉林等10個省區已實行直接掛網采購,國家公布的醫保支付標準作為采購價,陜西、新疆實行限價掛網采購。
進入醫保目錄,市場大利好
目前醫保基金是我國醫藥市場最大的支付主體,藥品在納入醫保目錄后,患者自費比例下降,用藥意愿提升,進而帶動醫院終端銷量。
眾所周知,2009年醫保目錄調整后,帶動了慢病用藥和重大疾病用藥在終端市場的明顯放量,如恩替卡韋、瑞舒伐他汀和替吉奧等。
據PDB樣本醫院數據顯示,恩替卡韋銷售規模從2009年的2.42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7.07億元,2009-2014年復合增長率達38%。
同樣的,2017年醫保目錄調整后,目錄中部分新增品種品種銷量增速,也已經已明顯提升。
對于非談判品種,由于市場推廣及醫生處方習慣形成需要時間,大部分新增品種放量并不明顯;少數療效優異、對價格反應敏感的藥品,銷量增速已明顯提升,如利魯唑、聚苯乙烯磺酸鈣、米那普侖、重組人II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等。參考2009年醫保目錄調整后產品放量情況,隨著新一輪招標周期開啟,預計2018年、2019年新增品種銷售量將大幅提高。(長征證卷)